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资讯详细页面
风采|大山深处“竹”梦人
浏览次数:1338106  发布日期:2021-11-15 9:58:41

梭山,因竹编闻名,这里的竹编技艺拥有200多年的历史,在当地竹编不单单是生产生活的必备用具,也通过手艺人的加工,逐渐成为具有观赏价值的艺术品。刘自会就是这些手艺人中的一位。

图片

刘自会,女,汉族,1968年生,鲁甸县梭山镇黑石村人,昭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竹编代表性传承人,2014年3月,鲁甸县人民政府授予“非遗竹编技艺传承人”荣誉称号,同年,被昭通市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局命名为昭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2014至2016年间,曾多次在云南省文化厅、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组织的非遗展览中获奖,是鲁甸县的“乡土人才”的杰出代表。她编织的吊篮、水果篮、竹椅、背篓、簸箕、筛子、筲箕、斗笠、竹钵、提篮、挑箩等数十个品种的竹编在省内外深受欢迎。

图片

在刘自会生活的地方流传着一个竹编的口诀:“人字路,木瓜心;木瓜心,要记清;两边编,门二逢中要认真;压一压三,抬一抬三;依次编,附中心”。刘自会的竹编制品作为传统工艺的代表性作品,在昭通30年来的各类庆典活动中频频亮相,广受好评,他能用篾青和篾黄在一个簸箕上编制“福禄寿喜”等字样,也能编制“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的匾牌。成为工艺美术佳品和馈赠品,其作品还流传到日本、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

图片
图片
图片

竹编制作是一项技术活,没有细心、耐心和恒心是不行的。耗时长,价格便宜,本地年轻人大多都选择外出务工,不愿意学习和做这项传统手艺,随着老一辈手艺人的老去,竹编工艺面临着失传的危险。为了竹编这项古老的技艺迸发出新的生机。近年来,她采用了“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吸纳当地农村留守妇女及残疾人100余人学习竹编技艺,发展竹编产业,带动群众靠竹编产业增收致富,每年销售额达50多万元。刘自会还多次受邀到怒江州、迪庆州、绥江县和盐津县等地,共计为500余户贫困户进行授课,培训竹编技艺,帮助当地贫困户找到致富路,既为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让传统的竹编技艺得以传承。

图片


图片



 《中国自驾游》官方微信号:zgzjy123    
 《中国自驾游》官网:www.chinazjy.com  
《中国自驾游》咨询电话:010-80706518

您是第1338106位访问用户
APP  | 手机版  |  电脑版  |  关于我们
中国自驾车旅游联盟网手机版-m.chinaz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