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资讯详细页面
考古重大发现!大熊猫祖先在云南,600万年前就爱吃竹子
浏览次数:1202696  发布日期:2022-7-7 8:38:42
中美科学家通过研究早期大熊猫的“第六指”化石发现,大熊猫偏爱吃竹子的历史至少已有600万年。该成果于近日发表在国际期刊《科学报告》上。

图片

云南昭通水塘坝大熊猫祖先的生态复原图。(Mauricio Antón绘,昭通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提供)

大熊猫有许多“绝技”,使其能够适应于专门吃竹子的生活。

除了拥有大多数哺乳动物前肢上正常的五个手指外,大熊猫还有“第六指”(伪拇指),可以形成对握的“拇指”来抓住竹子。

那就是在其手掌前端的一个增大的手腕部骨骼——“桡侧籽骨”。它就像一根多出来的“拇指”,让大熊猫的手掌得以形成对握、抓住竹子。
通过对云南昭通盆地水塘坝大熊猫祖先——“始熊猫”化石进行研究,古生物学家发现:距今600万至700万年前的始熊猫已具有“第六指”,而一直到现代,大熊猫的“第六指”并没有进一步增大。

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吉学平介绍,大熊猫是熊科中的特殊成员,已演变成一种专注的植食性动物。它们用牙齿撕裂竹竿时,紧紧抓住竹竿是“第六指”最主要的功能。

图片

大熊猫抓握和咀嚼竹子。(Sharon Fisher摄,王晓鸣供图)
研究成果显示:大熊猫的“第六指”不像人类拇指能独立运动,它通过固定关节,与第一掌骨和舟月骨形成复合体,再与其他掌骨联动。虽然是被动抓握,但已足够为大熊猫提供吃竹子所需的抓握力。
熊猫简陋的伪拇指很难用于采集熊科通常的杂食原料,如种子、坚果、浆果,甚至矮草等,这表明增大的桡侧籽骨的唯一取食目标就是竹子,伪拇指是熊猫谱系中有效采集竹子的关键适应。
尽管大熊猫的消化系统似乎效率低下,但大吃海吃的策略使其能够成功地扩展到华南和东南亚的大部分地区,并成为更新世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中的重要成员。在中国的竹林深处,大熊猫安静地吃竹子,过着与世隔绝、独来独往的生活,远离其食肉类亲戚们在食物链中的主导地位。
“大熊猫并没有演化出一个更长的桡侧籽骨,而是始终保留着小而扁的简陋结构,就像专门为抓握竹子设计,以防止竹子从手中滑落。”吉学平说。

图片

大熊猫(B, D, E)、原始熊类(A)和人类(C)手部的对比(王晓鸣 供图)
那为什么大熊猫的桡侧籽骨没有进一步伸长呢?研究认为,是因为这根伪拇指要兼顾抓握竹竿和承担体重两种功能。如果伪拇指进一步增大会导致更显著地突出于掌面,从而对行走产生干扰,通俗地说就是会硌脚。因此,现生大熊猫通过伪拇指末端向内急剧弯曲成钩状和外侧变平来均衡功能间的相互冲突。在现存的熊科动物中,只有大熊猫有一个大的肉质垫来缓冲桡侧籽骨,表明这种骨骼的承重功能很重要。“因此‘第六指’进化得不长不短,正合适。”吉学平说。

图片

大熊猫(A, C)和云南昭通大熊猫化石(B, D)“第六指”的解剖结构。(王晓鸣 供图)
该研究由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美国洛杉矶自然历史博物馆等共同完成。



来源:昭通文旅




 《中国自驾游》官方微信号:zgzjy123    
 《中国自驾游》官网:www.chinazjy.com  
《中国自驾游》咨询电话:010-80706518

您是第1202696位访问用户
APP  | 手机版  |  电脑版  |  关于我们
中国自驾车旅游联盟网手机版-m.chinazjy.com